2022-06-10
2019 年9 月,秉承“服务人民,普及科技知识,奉献社会”的精神,菱溪社区成立了科技志愿服务队。为增强科技志愿服务在构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影响力,菱溪社区积极探索党员、志愿者队伍、社会组织等多元化参与的服务模式,通过科技志愿服务为居民排忧解难,推动全民科学素质持续提升。
2022-06-10
获得2021年“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称号的柏山社区广泛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科普进社区活动,不断提升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科普示范社区建设。曾先后荣获“全国社会工作服务示范社区”“全省文明社区”“全省绿色社区”“十佳志愿服务社区”“全国志愿服务示范联络站”等荣誉称号。
2022-06-10
获得2021年最美志愿服务社区的魅力社区成立于 2015 年10 月,位于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辛寨子街道。社区通过党建引领,探索社会治理新路线,以家庭、楼道、社区为单位,建设属于居民的科技志愿服务点。
2022-06-10
绿氢不仅有助于制氨过程的深度脱碳,还可以代替天然气和煤炭用于生产绿色甲醇,减少生产过程中的碳排放量。随着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技术的进一步成熟,绿色电力的产量和生产成本都有所降低,“绿氢”有望成为未来重要的新能源之一。
2022-06-10
最近,日本科学家在机器人身上制作出“活的”类人皮肤,让人们离科幻目标又近了一步。9日发表在《物质》杂志上的一种新方法,不仅为机械手指提供了人类皮肤般的质感,还具有防水和自愈功能。
2022-06-10
清代金编钟采用的是修改后的“正十二律”,但是其修改的基础即为“十二律”,因而可体现丰富的古代音律科学,亦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
2022-06-10
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固体物理研究所(IAF)发布公告称,该所研究人员在基于金刚石氮—空位(NV)中心的超灵敏激光阈值磁强计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可通过受激发射实现64%的信号功率放大,并显示出创纪录的33%的超高对比度。
2022-06-10
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医学神经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杨雄里院士领导的科研团队,最近在近视机制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他们首次揭示了一类特殊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ipRGC在近视形成中的重要作用。相关论文6月8日发表在国际期刊《科学·进展》上。
2022-06-10
上海市科协牵头,组织相关专业学会协会专家,参考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推出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家庭消毒指导手册》相关内容,制作了《疫情期间家庭预防性消毒指导》系列微视频及配套宣传海报,本系列微视频共7集。
2022-06-10
科学家通过“中国天眼”FAST发现了迄今为止唯一一例持续活跃的重复快速射电暴FRB 20190520B,并将其定位于一个距离我们30亿光年的矮星系。这一发现对于更好理解快速射电暴这一宇宙神秘现象具有重要意义。
2022-06-09
俄罗斯教育和科学部农业科学领域活动组织协调司司长武加尔·巴吉罗夫称,目前,俄罗斯98%的小麦种子自己培育,这保证了俄在全球小麦出口市场上的领先地位。
2022-06-09
瑞典卡罗林斯卡学院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微型传感器,可在几分钟内检出水果上的农药。在《先进科学》杂志一篇论文中描述的该项概念验证技术,使用由银制成的火焰喷涂纳米粒子来增强化学物质的信号。
2022-06-09
美国科学家在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论文称,他们开发了首块可扩展的基于深度神经网络的光子芯片,每秒可对20亿张图像进行直接分类,而无需时钟、传感器或大内存???,有望促进人脸识别、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发展。
2022-06-09
6月8日,由一汽解放自主设计研发的国内首款重型商用车缸内直喷氢气发动机成功点火并稳定运行。
2022-06-08
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约70%,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利用海洋活动及海洋生物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储存在海洋中的过程、活动和机制称为蓝碳,也叫海洋碳汇。发展海洋碳汇,提升海洋碳汇能力,是助力我国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2022-06-08
美国科学家近日宣布,核糖核酸(RNA)可能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遗传物质,它们可以在玄武岩熔岩玻璃上自然形成。43.5亿年前,地球上遍布这种玻璃,今天的火星上也存在类似物质。
2022-06-08
记者近日从海南大学获悉,该校刘亚楠教授与英国伦敦大学教授马克·奥利维尔·科彭斯教授合作,为制造用于油/水分离的高性能膜研究提供了新的见解。
2022-06-08
近日,德国弗劳恩霍夫硅酸盐研究所成功使用不同的传感器来监控电池的内部状态。